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一場歷史思辨的秦始皇




讀完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發現果真如果是台大學生,沒修到呂老師的課真是遺憾!

我選擇唸理科,主要的原因除了熱愛科學,另一大原因就是厭惡要死背硬記的史地。我迄今仍不懂死背硬記那些地名、人名、年代等等對國家社會有何貢獻,除了證明學生的記憶力和毅力之外,知道的朋友儘管賜教。

雖然討厭背多分,我還是蠻喜歡歷史的。不過在聽故事之餘,真正有興趣瞭解歷史是在大學之後,至少歷史相關的通識課主要是交報告而不必再背多分了。不過過去沒背多分也似乎沒什麼損失,因為長愈大就愈發現,怎麼過去學的好像都又要被改寫了?所以我自己都疑惑了,到底用教科書死背硬記的史地教學法,真的幫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了多少?加上教科書裡的歷史是即得權力者寫的,不見得就是真相!

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不僅是要討論一個影響中國最深遠的皇帝的史實,更要我們用心去思辨!還有思索學歷史的意義!並且也同樣重要的,學會懂得如何去讀中國的史書!瞭解中國史書的寫法!

呂世浩老師在《秦始皇》,常常要讀者先放下書,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當事者,該怎麼辦呢?這其實是全書最難的部分!因為我們過去太常習慣書籍直接給予的答案了!在學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很輕易可以對一些人物的言行和抉擇下是非的判斷,可是卻常常省略其重要的歷史背景,尤其是在填鴨式教育下。

從呂世浩老師的受歡迎程度當然很高興台灣有這麼一位教學生動活潑,充滿啟發性的老師!他在Coursera的網上課程「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史記(一)」也有口皆碑,成為最受歡迎的中文課程之一!可是這也暴露出東亞人文教育的一個悲哀。呂世浩老師的教學功力無庸質疑,是高水準的,即使到歐美的頂尖大學,也應該在平均之上。可是,呂世浩老師教導的方法,在歐美歷史教育,恐怕就是常態而已!人家本來就是這麼用思辯的方法學習歷史(以及所有人文學科)的,在台灣反而成了鶴立雞群Orz 不得不說有點淡淡的哀傷……

歐美中學文理不分家。好的大學,文理也在同一個學院。而且即使大學唸文科,也非常注重思辨的訓練,這和亞洲國家文組是背多分的訓練差了十萬八千里XD 可是為何亞洲文科教育傾向背多分呢?我想是因為文科(哲學、文學、史學、法學…),都被統治者視為統理大眾的工具,而非追求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吧?雖然現今社會已經受了西方教育的影響,不再像過去那麼強調教條式教育。

可是,歐美的統治者比較笨了嗎?歐美的統治者才是用一塊錢做兩塊錢生意的高手,我們的統治者是用一塊錢做半塊錢的笨蛋。君不見歐美表面上雖亂,可是大家骨子裡都吃他們西方文明那一套。不像我們這裡的人們,考試都給一樣的標準答案,可是心裡沒當一回事,表現上和諧,可是骨子裡誰都不信誰。

《秦始皇》這本書的人物主角是秦始皇,當然有仔細評斷秦始皇的功過!雖說我讀過的中國歷史書並不算多,但是這本《秦始皇》是我讀過最具啟發性的史普書之一!僅次於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China: A Macrohistory)和《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而已,而《秦始皇》更適合高中生和大學生閱讀!

秦始皇是個複雜的人物,呂世浩老師解析了《史記》連〈秦始皇本紀〉這個篇名就暗示了對他的評價。呂世浩老師同時也解析了 「姓、氏、名、字」的變動和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作接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秦始皇》介紹了嬴政的一生波瀾壯闊!秦始皇是曠世奇才,聰明絕頂,他十三歲繼位,他沒有成為中國大多數年輕皇帝被利用到死的下場,反而二十二歲策動計謀剷除權臣親政,這個在巨變中成長的中國第一位皇帝,不僅結束了一個綿延千年的舊時代,也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還斷斷續續地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清帝國的毀滅。

秦始皇極為理性,意志剛強,為了邁向遠大的目標,他時時刻刻克制和壓抑自己的感情。為了統一天下,他忍辱負重,禮賢下士,不計出身和國籍,重用任何對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收買六國權貴讓他們腐化敗壞國家的伎倆,在今天仍很令人感到熟悉。他事必躬親,貫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強勢改革,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也執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

他的一生就彷彿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幽暗和光明……他個性的黑暗面,還可以用來對照當今中外的政客。秦始皇極為重視歷史評價,以為他的功業將傳頌千秋萬載,可是所得到的結局,卻是身腐屍臭,斷子絕孫。他強盛的天下,他珍視的帝國,在死後一生中最信任的三個人聯手背叛他之後,短短三年便一敗塗地、灰飛煙滅。這麼一位史上最強皇帝,為何卻成為殘酷無情的暴君、剛愎自用的昏君?讀《秦始皇》這本書,不僅會有呂世浩老師的答案,你也該有自己的答案!

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讀《秦始皇》也要思索一個問題,司馬遷在漢武帝年代寫作《史記》,已接受儒家為正統,而且把漢朝為暴秦的合法取代者,因此司馬遷對事實的取捨和對秦始皇的評價,應該會有偏見,而這偏見是否該我們忽視了一些問題呢?《秦始皇》僅以《史記》為主,應該是為了通識課的教學方便,可是我們的人生,還有整個時代都不僅是一堂通識課而已,我們必須要做更多的思辨,判斷性瞭解史地知識背後的意義,才能做出對我們的未來而言而好的判斷!

《秦始皇》這本書也不完美,最令人憤恨的是,怎麼這麼薄?令人愛不釋手的書一下就讀完了?讀不到這麼好的書怎麼辦?呂世浩老師是在販毒吧?趕快再寫多幾本書來解癮吧XD


關於為何、如何學歷史,呂世浩老師的觀點和建議:




















書摘: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成功的第一個要件-《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誰才真正對你好?-《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5 則留言:

Kai 提到...

大學教的歷史,跟高中之前的歷史其實差挺多的。高中之前,的確是背多分沒錯。

背人名、事件沒什麼意義,然而身為歷史學出身的學生,我倒是有些想法可以為此辯護。

歷史研究非常困難,就我的看法,不會比理工科還來得簡單。因為歷史研究無法做實驗,首先歷史學者必須從社會科學汲取理論,然後重複檢驗歷史文本,試著看理論是否合乎文本。問題是這些歷史文本只是一些斷簡殘篇,是過去人們有意無意留下的紀錄。很難判斷文本的真偽,以及統計數字的真偽,永遠都只有大略估算。

即便是研究當代社會都有困難,更何況已經逝去的過往。假設我們要判斷人類如何演變成現代社會,永遠都只是創造出一堆無法證偽的假說。因此有人會說,歷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說歷史學都是當代史,只是反應現代的思維,它會不斷地變化。

正因為歷史學研究非常困難,可是學制上必須藉由成績去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效。背誦是目前最好,也最讓老師簡易判斷的方式。改申論題肯定比改選擇題要來得困難,不是嗎?

余重立 提到...

+1+1,除了文本推敲之外,也從古物中反向推尋啊,這又牽扯到其真偽之辨,非借助於科技探究了,並不比理科學識來得輕鬆噢!

Gene Ng 提到...

@Kai:謝謝你的意見。

這是個值得好好討論討論的問題。

我很討論死背硬記的東西,可是我也沒天真到希望文科都不考記憶性的東西。

很多人主張要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才公平(至少在中小學)。不過,讓我們來思考一下,要有公平的話,人家歐美教文科是怎麼考?如果人家能辦到,憑什麼東方就不行?

法國高中要教哲學,高中會考也要考哲學,是申論題,那他們怎麼公平地評分?

可是,如果必須用標準答案,也就是利用選擇題來考,就只能考記憶性的題目嗎?像升大學用的SAT也並非純考記憶的,有一些邏輯判斷型題目:http://sat.collegeboard.org/practice/sat-subject-test-preparation/world-history

我在美國的經驗也是,他們考選擇題,如GRE專業題目,大概有3/2是記憶性的,但是並非記憶鎖碎的知識,而是理解性的居多。有3/1是邏輯判斷的,亞洲學生通常死在這類題目最多,因為不是比較弱,就是反應慢做不完XD

我們還必須要清楚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根本上的差異和優劣,並不是說我們的教育只教得出工匠就一定比較遜。西方啟發式教育對聰明的學生,當然是很棒的,可是對中後段學生呢,就不容易跟上,落差大。所以我們能夠大量訓練出技術一流的工程師,歐美就比較少。可是他們的教育訓練出來的,是各行各業有頂尖人才,這些人才的創造力極佳!亞洲式教育,能夠讓我們快速經濟成長,可是卻往往會遇到瓶頸,因為比起歐美,缺乏有遠見和創造力的人才。我們究竟只是要當歐美很棒的跟班小弟就好,還是想和他們平起平坐,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啊!

Gene Ng 提到...

@余重立:其實人文學科並不比科學好學,是我們教育太注重記憶了,搞得好得人文學科比理工學科沒有料。其實在歐美,人家的人文學科之學習難度,恐不下於理工學科!所需要的邏輯思辨能力,恐怕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余重立 提到...

敬悉回覆,本意非自擡文科身價,而是表達各類學科總有其必需死記一事耳,訧書寫一篇文章其所用到詞句與典故,總是要從已閱讀過的相關作品中,記住融會了多少,才能運用上,不是嗎?至於教法當是國情不同,各有所異,如日本的集體思維、黑道文化、武士精神等等,他國人就粉難以理解,猶如我們的儒釋道精神一樣,非久處其中,長伴生活了,就不易瞭解,當然也會因時代不同,遷移至他域而有所變易,惟總不離其宗太遠,互勉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