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帖木兒之後的全球帝國史






今年四月初,媒體報導蔡英文趁就職前詳閱《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帖木兒之後》《第三次工業革命》《物聯網革命》《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等書,為學習領導心術做準備。

小弟部落格除了《帖木兒之後》,另外四本都有書評哦,看來總統之路已經完成了80%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即將被顛覆,新能源與商務、政治、教育的全面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革新世界經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物聯網革命:改寫市場經濟,顛覆產業運行,你我的 生活即將面臨巨變》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Collaborative Commons, and the Eclipse of Capitalism):〈零邊際成本社會的物聯網革命、協作分享及式微的資本主義〉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二十一世紀的新資本論?〉


為了完成總統之路的最後一哩,我就把《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給K完,然後也可以出來當總統,趁蔡英文總統上週五就職完畢後,和大家分享心得來騙流量

《帖木兒之後》的中文版是2010年出版的,其實當時我就買了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是佳評如潮。買回家後,其實我馬上就讀了,只是一直無法跨越第一章,後來屢屢作罷。若非這本書列入蔡英文書單,而我只差這本書就可以當總統,我可能就只能把它一直束之高閣了。和許多故事不少、深入淺出的歷史普及書不同的,《帖木兒之後》在第一章就大談了許多較為抽象的概念,例如全球化、去歐洲中心、現代化、去殖民化,東方主義等等等。和許多歷史書以人物為主角不同的,《帖木兒之後》的主角是經濟、文化、地緣政治到常民生活。

讀書有時候讀的不是能獲取多少知識和概念而已,最好也能讀出自己的無知,但是還好這幾年知識還是有長進,讀了《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青花瓷的故事》《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達爾文也喊Yes的樂觀演化》《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還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以及看了《羅輯思維》、《鴻觀》、《一千零一夜》之類的知性節目,雖然還是很無知,但總算為了當總統能夠讀得下去。

順便再騙流量,這些書和知性節目也有評介:

《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多元貿易打造的世界〉

《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The Great Degeneration:How Institutions Decay and Economies Die):〈國敗論之西方文明的4個黑盒子〉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國敗論之西方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

《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青花瓷的故事與傳奇〉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物種大交換丈量世界的1493年〉

《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達爾文也喊Yes的樂觀演化》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世界,真的沒你想的那麼糟嗎?〉

《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西方究竟憑什麼?〉

《羅輯思維》:〈也來談談「羅輯思維」〉

《鴻觀》:〈也來談談《鴻觀》〉

《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個經典〉

我之前遇到的困難是因為書讀得太少,大部分讀者能不會像我這麼無知,而且蔡英文都讀得下去,相信對大家來說應該不難。《帖木兒之後》是本廣度、深度和新意十足的好書,即使不輕鬆,但仍是很值得的投資,況且讀了就有當總統的20%能力

帖木兒(Tamerlane,1336-1405),他出身於西察合台汗國渴石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化蒙古人埃米爾巴魯剌思氏的家庭。打敗了西亞、南亞和中亞的其他國家,是帖木兒帝國的奠基人。1404年11月27日率領20萬士卒進攻明朝,結果1405年2月18日在進軍途中,在訛答剌病死,終結了其輝煌無敵的征戰歷史。




帖木兒堪稱是史上最後一位「世界征服者」。他的部隊燒殺劫掠,征討範圍西達地中海濱,東抵中國邊境,似乎再過不久,就能恢復其祖先成吉思汗時期的帝國版圖。然而,當他於1405年去世,一統天下的帝國也從此告終,至今再不復見。但他的影響力仍深遠,他的孫子烏魯伯格在1411至1449年統治中亞,曾孫巴卑爾建立了蒙兀兒帝國,此帝國在1562至1857年統治南亞,約有四個世紀的時間。




帖木兒的殘暴在近東讓人闖風喪膽。在巴格達,他的士兵把九萬受害者的頭堆成120個塔。但帖木兒卻並非殘暴而已。帖木兒圍攻大馬士革時,偉大的阿拉伯學者伊本·赫勒敦(ابن خلدون‎,1332-1406),要求被吊到在城牆外,以便他能與世界征服者說話,他喜歡這個最強大的國王,發現他知識淵博而且好奇,沉迷於討論和論證的對話。

帖木兒死後,世界上再無全球帝國了嗎?歐洲國家現在建立的帝國比帖木兒所能想像的更廣泛,由資本主義、新科技和意識形態所壯大。他們建立的洲際網絡為今天的全球化的世界奠定了基礎。帝國究竟是個人的野心霸業,還是歷史的常態?《帖木兒之後》摒除以西歐為中心的偏見,採用更寬廣的視野,把遠東、中東、中亞乃至西伯利亞一併納入觀察。

《帖木兒之後》作者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是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的教授,長期關注歐洲去殖民化議題,熱衷探討帝國的興衰史,在牛津教授帝國史和全球史。《帖木兒之後》跨越了六百年,試圖綜覽全局,追索各方勢力彼此間的交互作用。他認為歐洲的重要性被誇大了,歐洲的經濟和戰略主導權不過是1740年後兩百年的事。中國雖然在清末民初是東亞病夫,儘管有六百年來的滄桑仍保持驚人的穩定和韌性。亞洲社會一直保持了幾百年的高度彈性,而且今後仍將如此。

以下是從《帖木兒之後》節錄出的龐雜內容。《帖木兒之後》先簡述帖木兒駕崩之後,世界局勢在歐洲、中亞、遠東之間達成某種平衡,達爾文認為歐洲所代表的現代性只是其一,亦非主流。他指出,從帖木兒時代到今日這段期間的歷史,其實相當混亂,偶然事件的影響頗大,也富有爭議性。其實,提出現代世界史並非呈線性發展、從「歐亞世界」的角度看歐洲的版圖擴張、重新定義「歐洲」、帝國也不是一種原罪,而是世界史上的一個階段。雖然帝國主義現在是敏感的政治話題,但他認為我們無需逃避世界歷史的進程一直帝國建立驅動的斷斷續續的、複雜的過程。達爾文描繪了輝煌帝國競爭、合作和共存的全球格局。

這些《帖木兒之後》裡羅列的問題是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爭相想要能夠回答的:今日的全球化世界,為何會有一個國家獲致如此超強地位?中國、印度的經濟復興為何如此晚近才出現?西方諸國(這時包括日本)為何在科技和生活水準上如此長期領先他國,直到晚近才有所改觀?為何(科學、醫學、文學、藝術上)西化文化的產品大體上仍舊最令人趨之若鶩?為何各國的政治體制和其法律、規範,反映了歐洲治國術的理念和實際作為,為何領土劃分按照歐洲模式?

《帖木兒之後》跳到現代,指認為二十世紀末期的全球化世界,並非全球自由市場下可預測的結果;《西方憑什麼》認為現在西方的富強是早就決定的,可是《帖木兒之後》認為我們無法根據五百年前世界的狀態,推斷出如今的景況。這五百年來是漫長、混亂而往往充滿暴力的。

《帖木兒之後》指出,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新世界奪走了聚光燈,可是東方舊世界的繁盛竟少有人「發現」。達爾文認為,「大發現」並不必然促成歐洲崛起為全球霸主。歐洲人所動用來從事遠航、征服的資源被誇大了,把航海家、征服者的冒險活動,解讀為有心建立世界帝國的行動是過去的誤解。歐洲勢力在漫長十六世紀期間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東方當地情勢的配合,有賴接觸與征服方面的專門次文化逐漸發展成形。達爾文不認為那像某些史家所主張的無所逃的經濟命運,也非科技優勢必然帶來的結果。

《帖木兒之後》指出,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0-1524)在印度洋上趴趴走意氣風發的同時,伊朗在薩法維王朝下復歸一統、伊斯蘭在東南亞快速擴張,俄羅斯帝國、中國明朝和日本江戶時代在文化、經濟、人口成長均不遜色於歐洲。達爾文提出,要真正了解大發現的意義,就得放在歐亞擴張主義這個歷史背景上審視:要把「舊世界」叫進來,以平衡「新世界」。

到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稱霸之路還受阻於伊斯蘭,甚至難與明朝、德川幕府匹敵。《帖木兒之後》提出,現代初期歐洲的「稱霸之路」在許多方面是個錯覺,是後見之明所加諸的不實論斷。即使在歐洲人掠奪「新世界」、入侵印度洋之時,他們仍認為自己是左支右絀在對抗氣勢昂揚的伊斯蘭。在政治、軍事、商業組織上,他們的成就比起鄂圖曼王朝、薩法維王朝、明朝或德川幕府的成就,只能算是旗鼓相當,或者更遜一籌。歐洲式經濟要能順利殖民歐亞其他地方及全世界,得先經歷科技、政治、地緣戰略上的一場革命。

然而到了1750年代到1830年代,產生了歐亞革命,東西大分流,諸文化和諸大陸的漫長均勢遭歐亞革命打破。在這段期間,歐洲諸國首度取得凌駕歐亞其他地方的支配地位。歐洲的新權力,來自科技與經濟組織上的「工業革命」,似乎毋庸置疑。達爾文認為,那並非歐洲擴張的唯一解釋,或者說那並不足以說明歐洲何以能擴張。他提出歐亞革命其實是三場革命,分別發生在地緣政治上、文化上與經濟上。然而,歐亞革命並未帶來歐洲全面稱雄的時代,卻為歐洲掌控地球其他地方的帝國體制開闢了坦途,開創了新歐洲(對美洲、澳、紐的殖民)。

《帖木兒之後》解釋了英國的工業革命並非一蹴可幾的,而是在煤炭與殖民地等因緣條件下的巧合,是長期的改變過程,甚至是對亞洲製造品的抵禦!最後英國成功將棉紗回銷至印度,使印度從輸出國變成輸入國。中國幅員廣闊、未有內需壓力、缺乏工業化的誘因,他也說明了同時期的中國江南為何未發生工業革命。鄂圖曼帝國與伊朗成長有限,印度亦缺少整合型經濟的條件……歐亞革命將歐洲帶向世界的中心,整合了所有條件,藉此一躍至世界舞台中心,牢牢扎下日後霸業的基礎。

1830年代到1880年代,歐洲自由主義盛行、改革聲浪不斷,1830年之後歐洲的邊界慢慢往外擴張,挾著美國提供的豐富物資橫行全球,印度首先淪陷、中國緊接在後,南京條約使中國門戶洞開,日本也岌岌可危,無法再繼續鎖國。

《帖木兒之後》分析了,歐洲消費者對大西洋商品和亞洲奢侈品的需求,刺激出他們的機會主義作風,慢慢向外擴張。歐洲宗教界、知識界愈來愈深信,自己的信念及理念不受民族、文化或宗教的畛域限制,放諸四海皆準,從而為這些征服行動提供了合理化藉口。科技創新使某些歐洲人的生產力超過亞洲人,不再倚賴從亞洲進口的奢侈品,特別是紡織品和瓷器。到了1830年代,歐洲人已開始秣馬厲兵,準備在領土上、商業上、文化上,將60年前他們都還無法染指的地區,納入其支配。

歐洲勢力勢不可擋,情勢的發展卻使亞非諸國陷入與時間的賽跑之中,來自歐洲的要脅紛沓而至,要趕著在歐洲憑其武力與財富攻破他們的防線前自立自強。歐洲諸社會未重啟內鬥,反倒偃旗息武,在有所提防、有所限制、有所爭議的自由主義這個意識形態大旗下,戰戰兢兢地嘗試政治、經濟的合作。

之後的歷史我們很熟悉,「大歐洲」出現,把俄羅斯與美國納進一個廣大區域中,而歐洲人面對頑強抵抗的大自然、心懷敵意的原住民或「亞洲」競爭者,升起共同的「歐洲身分」意識,從而緩和了那廣大區域裡的政治及文化差異。歐洲整體實力隨之大增,物質力量大幅增強,並且把身分改換為「西方」,睥睨天下。

1880年之後,歐洲殖民全球的局勢大勢抵定,從非洲遭歐洲列強瓜分之史實,可以看出俄、英、德、法等列強相互較勁意味濃厚,競相追逐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帖木兒之後》指出,這擴張使歐洲人更前所未有地確信,推動全世界的物質進步、提供全世界宗教真理和哲學真理,乃是歐洲的文化使命,且這確信又回過頭來助長其擴張。

《帖木兒之後》指出,「大歐洲」的擴張,擴及歐洲人們先前覺得太偏遠或太難馴服的亞-非地區,似乎正說明了歐洲的科學、科技如何的獨霸全球。歐洲人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知識差距」,在十九世紀結束時看來更為擴大。在西方以外的世界尚未運用煤和蒸汽時,歐洲部分地區已開始進入電與化學物的第二場工業革命。結果就是世界史上頭一遭把有形力量、經濟力量、文化力量的全球性階層體制,強加在全世界。1900年的世界,正是帝國主義擅場的世界,也確立了全球經濟的自由貿易模式。

1914年代到1942年,利益帶來帝國間的鷸蚌相爭而步向世界危機,美國崛起,東亞則前途未卜。《帖木兒之後》認為,1914年前就有警訊顯示,全球帝國主義體制無法保障世界和平與繁榮。籠罩在西方勢力下的東亞病夫,再怎麼看都是前途未卜。歐洲列強已為北非、中東領土和勢力範圍的瓜分問題,吵得臉紅脖子粗。美國經濟的龐大規模,引發棘手問題:在以倫敦為中心而由歐洲殖民列強瓜分掉的全球經濟裡,可以容許美國分多大的一杯羹?急速成長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這時成長似乎開始變慢。

上個世紀的混亂我們很熟悉了,英、俄、德、法、美、日六大國嘗試在各自從事帝國主義擴張時,彼此大體上保持合作關係,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粗暴地終結了這場實驗,為爭奪利益大打出手;大戰讓歐亞的「舊制度」因而瓦解,把歐洲、亞洲的數個帝國送進墳墓。世界秩序岌岌可危,大規模衝突一觸即發。兩次大戰的三十年間世界秩序失序,不僅歐洲各國大亂,亞洲的俄國和日本也成為死敵。

二十世紀後半,帝國碰壁,歐亞舊帝國消亡,美俄新帝國兩極化對立。無異世界末日的二戰讓人飽受折磨。《帖木兒之後》認為,諸戰勝國把許多舊目標和舊假定帶到戰後的和平世界,但他們在和平藍圖幾無共識。1949年後兩大超級強權都有了大規模毀滅工具核子武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舊帝國遭打破,新帝國組成。美蘇二大帝國對立,拉開冷戰序幕。

《帖木兒之後》的帝國跌跌撞撞到二十一世紀至今,我們仍活在帖木兒的陰影下,中國、印度重回世界舞台,全球化世界回到帖木兒時代的多元、均勢形態。或許整個世界歷史可以稱為一部帝國的歷史,所謂的帝國是影響與統治的體制,而在此體制之下,種族、文化或是生態的界線均可重疊或忽略。1914年之前的中國在其數千年歷史中均展現出驚人的統一狀態,而當代的世界裡,卻尚未出現全球化的大一統帝國。

《帖木兒之後》表示,我們很有可能正處於一大轉變的邊緣,且那轉變的影響比起十八世紀末期的歐亞革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認為,歐亞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舊世界」將文化傳播到另一端時,並未使兩端的人對現代性或何謂「現代」有一致的看法。他舉例說明,過去的貿易與征服、離散與遷徙的模式,已把遙遠地區拉在一塊,影響了那些地區的文化和政治,卻不是使世界同質化,而是使世界保持多元。相對的,全球經濟的磁力,目前為止都太不穩定,且各地感受到磁力的不均,因而無法促成自由貿易論者常期盼的合作行為和文化融合。今日所稱的全球化,挑明來說,可以看作是當今四大經濟「帝國」(美、歐、日、中)晚近所達成的一組協議所促成。

達爾文最後表示,如果說從對過去的漫長歷史檢視中,應該要得出一個一貫不變的現象,那就是歐亞世界不願接受單一制度、單一統治者或單單一套規範。他打趣地說,由此來看,我們仍活在帖木兒的陰影裡,或者更貼切地說,仍活在他失敗的陰影裡。

讀完《帖木兒之後》,看世界的功力肯定更上層樓。雖然作者儘量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縱觀全局,不過他畢竟是大英帝國餘暉的牛津大學的教授,多少還是從西方出發來看這六百年的帝國史,書中還是用了「遠東」、「中東」、「近東」等歐洲中心的詞彙(應該不會是翻譯的問題吧),雖然說可能是習慣用法,這些明顯從歐洲看世界的用語,在一些特意去歐洲中心的歷史學家等已捨棄不用。作為一個歐洲人,視野儘管寬廣,但視角仍從歐洲出發,其實也沒啥對錯,可是在讀《帖木兒之後》時,我們仍然要留意到偏見是不可能完全抹滅的這件事。

來讀讀《帖木兒之後》,還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第三次工業革命》《物聯網革命》《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來學學當總統吧。

閱讀全文...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人類學家的芭樂書寫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在經典名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的開場寫道: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小時候,讀著這部曠世名著,心裡不禁感嘆,為何自己沒有出生在大時代,能夠搭上時代的洪流。可是大長後,才發現原來現在才是個大時代,而狄更斯的這個名言,現在來看看我們所面臨的,無謂是一個社會,還是整個國家甚至國際問題,仍至人類面臨到的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就媒體生態而言也是,台灣有全世界最糟糕的媒體。是的,全世界最糟。別說中國和北韓更糟,他們沒有選擇,可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作賤,是自作孽不可活的犯賤。然而,這也是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台灣近年冒出不少知性媒體,如「PanSci 泛科學」、「哲思台灣」、「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故事|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WTF! JURISPRUDENCE | 花惹法理學」、「菜市場政治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等等,關注的領域有科學、哲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法理學、政治學等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領域,試圖把各領域的專業知識用平易的方式傳播給其他領域的人士。

這些新媒體,大都是以共筆部落格的模式在經營,我個人就是「PanSci 泛科學」的專欄作者和顧問。「PanSci 泛科學」、「巷仔口社會學」和「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也把網站上的內容整理,各自出了《不腦殘科學》、《巷仔口社會學》和《芭樂人類學》三本知普書。相信其他共筆部落格未來也會出書。

上述提到的學術部落格,試圖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畢竟無論是自然科學也好,還是社會科學也好,雖然都有各領域專精才能搞清楚的學術問題和艱澀的語言來描述抽象的觀念和理論,還有一大堆技術性的方法和材料,可是最好的科學,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其實就是要來解決大問題,而所謂的一些大問題就是社會所關注的。既然學術界,尤其是社會科學,要解決和探討的問題和社會關係密切,那麼其實大眾也應該要知道學者在關切什麼問題。

我們這個時代,不必跨一代,每十年就能產生一批用很不一樣的語言在溝通,消費的商品和方式也很不一樣。這個時代的變動太快太多,而不同的思維、文化、價值在同一個社會中共存、互相碰撞、影響和衝突。所以,在科學、哲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法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這些領域,怎能不會有探討不完的問題呢?

學者除了學術研究,還有教育的義務。當然,高等教育的專業教學,和知識的大眾傳播,是很不一樣的工作。通常要進行知識的大眾傳播,要能把知識用更生動活潑的方式表達出來,不能用學者更擅長且熟悉的術語和抽象論述,這不需要太多天分,但需要的是不少努力,是吃力又不討好的,做的再辛苦和有好成績,在台灣扭曲的學術生態下不能用來升等,所以真的要感激這些學者肯為社會大眾付出。

這本最近出版的《芭樂人類學》來說,算是我很感興趣的領域。我自己大學時對人類學和心理學就很感興趣,還好清大當時沒有這些科系,否則我忍不住都去修輔系,就會晚幾年畢業了吧。《芭樂人類學》 精選了共筆網站 31 篇人類學式生活探察,分為「芭樂人生」、「飄洋過海的芭樂」、「芭樂歌」、「芭樂票」和「芭樂的異想世界」五個單元,場景遍佈國會、網路、黑社會、農地、南方島嶼、夜店、工廠……

人類學是門很特別的學科,因為人類學通常跨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般上分成文化人類學(也稱為社會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生物人類學/體質人類學,有不少大學,人類學的這些分支不見得會在同一個科系,甚至還分散在不同學院裡,不同分支用了不同的學術語言,甚至是無法溝通。

《西方憑什麼:五萬年人類大歷史,破解中國落後之謎》(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作者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就提到他任教的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率先分了家,分成了以實證論為主的人類科學系和重視認識論為主的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系,後來不少頂尖大學也跟進,他戲稱這過程為人類學界的「史丹佛化」(stanfordization)(請參見〈西方究竟憑什麼?〉)。史丹佛後來又把兩個系整併成一個人類學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卻在 2009 年反而分成了兩個不同科系──人類學系和人類演化生物學系。

《芭樂人類學》算是以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為主,是在社會科學的範圍。雖然身為生物學家,我更感興趣的是生物人類學,也就是人類的演化,不過《芭樂人類學》的內容卻令我感到非常趣味盎然,各位人類學者從菜市場到廚房到餐桌探索了人和食物的關係,其實不僅是溫飽而已,什麼時候該吃什麼,還有精神和文化上的意義,即使只求溫飽,食材從產地到肚子裡的過程,也有其社會脈絡等等。

台灣算是個移民社會,馬來西亞更是,《芭樂人類學》就有篇文章談馬來西亞天鵝城華人的「大中國主義」。其實這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認同,是一盤難以釐清的帳。我們華人的祖先從中國南方各地而來,有福建的(閩南)、福州的(閩北)、潮洲的、廣東的、海南的、廣西的、閩粵的客家人,各自說著另一籍貫完全不懂的話,於是在馬來西亞,各籍貫華人通常聚集在一起,或者在大城市做自己擅長的工作,像海南人做餐飲業的比例就很高。

而這些來自中國的華人,尤其是老一輩,認同的仍是祖國,就是中國。可是中國,尤其是中原主流文化,根本不認同我們這些海外華人,除了有利益可撈。更甭提我們南渡的祖先在中國還是社會最底層,來南洋的幾乎全都沒受過教育。所以海外華人認同的是一個空虛的大中國主義,但又不想被馬來人同化,於是一些華人先放棄學中文,改用受英文教育。

我唸的是中文學校,全馬不到六十所的獨立中學,學歷不受政府承認。我們沒有真的學過我們海外華人真正的文化和歷史,居然是讀了老美寫的書才知道原來我們的閩南祖先過去在海權世代也曾呼風喚雨,和東南亞早就有很多接觸和貿易,和中原文化反而很疏離。南洋華人,在大中國主義外,要有怎麼樣的文化認同,是個大哉問。我想,這裡頭一定有超多的人類學問題值得探討。

《芭樂人類學》探討了不少政治和經濟的議題。就經濟議題來說,有本《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est Business Problems)就是提出人類學家(其實原文是指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用在企業到其他國家擴展版圖,或者進入體驗經濟。這顯示出人類學或許未來也很有市場,尤其在現在拚經濟已經成了政客唯一的口號時(請參見〈大賣場裡的人文科學家〉)。

但是,我認為人類學對經濟問題的價值,是在於提供了另一個有趣的視角。經濟學只管資源分配時,而主流經濟學更只管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時,人類學家卻從一個很不一樣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的經濟活動,人類學家也觀察商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可是卻是沒有忽略其文化、社會、宗教和政治的脈絡,並且也發現不同文化和社會,有著不同的經濟活動。著名的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就是一本內容極為豐富、可讀性很高的人類學著作,用「債務關係」銓釋了人類的社會和歷史(請參見〈債的歷史和演化〉)。

人類學關心的議題很廣,以上提到的只是《芭樂人類學》的一部分探討到的問題,《芭樂人類學》 用人類學觀點探索日常生活、文化況味、社會張力、與世界百態,裡頭收錄的 31 篇文章都是難得的科普好文,相信一定會有你感到非常有趣,還想進一步探討和追蹤的議題,讓你出門後觀察的世界的另一面,《芭樂人類學》相信還會有更多的續集!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泛科學

閱讀全文...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最有趣的大數據提問,最誠實的數位田野調查






「know thyself」(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認識你自己),相傳是刻在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臉書剛風行時,許多朋友除了玩開心農場,另一個上臉書的目的是玩心理測驗,是為了更瞭解自己,還是讓朋友來瞭解呢?然而,因為種種的社會規範,我們即使是在做暱名或自己才看得到答案的心理測驗,可能心中想的和表現出的,是一個自己希望成為的人,而非真實的自己。

萬萬沒想到,在臉書背後玩大數據的資料科學家,可能早就能從我們按讚的模式,判斷出一個人是外內還是內向,是開放還是保守,是否是異性戀或是同性戀等等,彷彿那些演算法,比我們自己還瞭解自己。

沒外人真正清楚臉書等社群網站背後真正且完整的商業動機和模式,不過收集大數據來瞭解人類的行為,肯定是其中一項,這是司馬昭之心。至少,有個交友網站OkCupid的創立,除了讓無數寂寞難耐的男女能夠找到人生另一半,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寫這本書吧,真是一魚二吃啊。

不否認,我也是OkCupid的註冊會員,當時是讀了一本書說,有個交友網站能用各種問題來判斷兩人是否適合交往,裡頭可供會員回答幾百個問題,從嗜愛興趣到生活習慣和宗教政治都有,可是其中最準確的居然是喜不喜歡看恐怖片(我不愛)等等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問題。

身為一個好奇心旺盛的人,我當然立馬去試,一口氣回答了上百個問題,可是送出異性的訊息大多石沉大海……後來就興趣缺缺了。沒想到,在OkCupid成立十年來龐大的資料,卻讓資料科學家發崛出一大堆極為有興趣的現象。這本書就是OkCupid的創始者之一克里斯汀.魯德 (Christian Rudder)的現身說法。玩大數據的大企業不少,包括谷歌、蘋果、亞馬遜、臉書等等都是箇中佼佼者,只是大多數資料是商業機密,像克里斯汀.魯德成立一個部落格OkTrends,用一手資料來討論並出書的不多。

從大數據瞭解我們的行為,只是個開始

《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Dataclysm:Who We Are(When We Think No One’s Looking))不僅稀有,也還真是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克里斯汀.魯德的寫作功力和他創業及資料分析的功力一樣不凡。我一口氣讀完還感到意猶未盡,書中談到的各種現象,就發生在我們這個有社群媒體的特殊時代,裡頭揭露的各種人類行為,令人感到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你我就是參與者,陌生的是眾人組成的行為模式,往往有些出人意表,意味著你我當常常嘴裏說一套,可是身體卻很老實。

OkCupid的五百萬會員使用模式中,哈佛數學系畢業的克里斯汀.魯德挖掘出一批又一批資料,在書中畫了一個又一個簡單易懂的圖表,揭示了求偶過程中,人類隱而不宣的各種有趣行為。這樣躲在背後,趁使用者不注意時偷偷觀察各種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現象,就像是生物學家在野外做田野調查,而非把動物關在實驗室裏頭操作。

克里斯汀.魯德看來泡在大數據中是無時無刻都樂在其中,他旺盛的好奇心,問了一個又一個大家都很感興趣,也隱約以為知道答案,然而卻無從下手的好問題。書中分為三部分探討「我們為何互相吸引」、「我們又為何互相排斥」和「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

書中五花八門的問題包括:男人和女人喜歡哪個年紀的異性呢?缺陷也能為人加分?推特讓寫作能力下降?跨種族的吸引力是如何?外貌究竟有多重要?我們怎麼描述自己?怎麼樣的社交網路有助穩固婚姻關係?還有多少同性戀者未出櫃?同性戀者的比例和居住地區有關嗎?犯眾怒的下場會是?

這些問題不單單是有趣而已,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會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之參考。《我們是誰?》舉了不少實例,指出好些社會或政治上的爭辯,其實可以透過真實的數據來探究,而非以訛傳訛或自以為是。

例如,準確預測出同性戀者在人口中的比例,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大數據考查出美國各州都有穩定比例的同性戀人口,與各州政治宗教氣氛無關,這也意味著同性戀非後天養成的。很有趣但也可悲的,在美國保守的州,更多已婚婦女上谷歌查詢的是她們老公是否是同性戀,比查詢是否偷吃的還多。可喜的是,從大數據來判斷,美國至少對非白人當總統和接受同性婚姻等等事上,是真的愈來愈開明了。

雖然大數據時代中知識就是力量,可是臉書和谷歌都能夠操縱我們閱聽的資訊,我們也不該完全放心大數據的力量,也不能盡信大數據。即使大數據告訴我們的是準確無誤的,瞭解我們的行為只是個開始而已。科技始終該來自人性,我們在這時候更該問題,是身為人的價值和意義為何?而非隨波逐流地讓科技來決定我們該如何生活和看待世界。






本文為《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推薦序

閱讀全文...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一千零一夜個經典






我愛讀書,所以很喜愛中國的一個說書知識自媒體節目《羅輯思維》(請參見〈也來談談「羅輯思維」〉)。

大概在今年二月中台北國際書展時吧,重貼了篇文章〈APP時代的讀書術〉在臉書騙流量,有網友一口氣推薦了三個優質知識節目《一千零一夜》、《聽說》和《局部》,分別由梁文道、馬世芳和陳丹青主持。

恕我真的孤陋寡聞,我不知道梁文道、馬世芳和陳丹青是何方神聖,甚至不知道這三個節目都是梁文道策劃的《看理想》系列。查資料才知道《一千零一夜》、《聽說》和《局部》的《看理想》系列,是廣西師範大學北京貝貝特旗下文化品牌「理想國」的新嘗試,試圖把多重文化資源與土豆網強大的視頻平台做結合,根據不同創作者的特性,量身打造獨特的節目內容及表現形式。




好奇之下,先看了《一千零一夜》,看到一個身穿黑袍的大叔,在北京冬夜裡走在街上,不理會路人的異樣眼光,拿著本《大亨小傳》,有條不紊地解說,感覺很新奇。

被內容吸引住了,一連看了幾夜,每夜約20分鐘左右,大叔都是走在街上,車聲人聲狗吠聲不絕於耳,但黑袍大叔談書的內容,還是不讓雜音喧賓奪主,實在太有意思了。片頭片尾的音樂,配合現身又隱身黑夜的身影,很有FU~

和《羅輯思維》只談非虛構的作品或道俗小說不同的,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介紹的書,層面更廣許多,非虛構作品、文學小說和詩詞歌賦都有,涵蓋範圍也很廣,社會、文化、歷史、哲學、科學等等都有;另外,《一千零一夜》介紹的書,也本本都是經典!




另外,馬世芳和陳丹青就比較規矩,一位在錄音室,另一位在畫室。台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談論台灣過去的流行樂音,中國畫家陳丹青則談畫。台灣流行音樂,何止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也是世界所有華人的共同文化資產。星馬華人,有誰不是聽台灣流行音樂長大的?對岸和港澳一些人也是如此,馬世芳在《聽說》裡談到的歌,勾起了太多小時候的回憶了!






陳丹青雖然比較像是在唸稿,可是他評析世界名畫,也很有啟發性,《局部》的內容也結集出版成《陌生的經驗》一書。






雖然兩個節目性質差很多,但仍忍不住要比較,和羅胖相比,梁文道更是位文化人和讀書人,而羅胖比較像媒體人和生意人,這麼說可沒褒貶義,羅胖可是以當生意人為榮。羅胖背後有一個團隊在做知識策劃,他們提出了問題,也有特定觀點,書本身反而不是重點,後來有幾集,羅胖甚至懶得提到書,除了他們想力推狂賣的書。

而《一千零一夜》,則是梁文道自己的讀書心得,是個文化人、讀書人要推廣讀書,尤其是讀經典,而其他相關節目如《聽說》和《局部》則是談文化的其他面向。作為一個愛書人,很抱歉無法不給《一千零一夜》更高的評價!個人意見,羅粉別來戰。《一千零一夜》已成了我最喜愛的文化精神食糧了,真是相逢恨晚。

不要以為文化走向會不吃香,雖然去年的節目,在優酷大多只有幾十萬的觀看次數,相較《羅輯思維》的一兩百萬算少,可是有些也有一兩百萬。今年的節目,觀看次數大多有一兩百萬,四月份的大多更是有三百多萬,比起《羅輯思維》,是不遑多讓啊。

另外,除了北京嚴重到禁止民眾談論的霧霾,或者傷風感冒,梁文道總是走在北京各處街道,邊走邊談書。《一千零一夜》全程實景拍攝,在街道、公園、地鐵裡為大家導讀中西經典,以他的人文關懷,體察書的多個面向。後來,梁文道還跟觀眾互動,在片頭在地鐵裡,回答一些觀眾零零總總的問題。除了北京街道,有幾集,梁文道和製作同仁還跑到瑞士和德國去,拍攝過程還有老外亂入XD

梁文道究竟是何方神聖呢?我也是在看報⋯哦不⋯看這《一千零一夜》後,才知道原來他是來自香港的知識份子,難怪北京腔中就是有香港口音。

梁文道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系畢業。從1998年開始梁文道就不斷活躍於香港文化界、知識界,足跡範疇從大學講師、文化從業人員、自由撰稿人、電視電台節目主持人、牛棚書院院長、中學校長、商業電台台長、電影創作人和劇評家、作家、書評家、食文化研究人、時事評論員、樂評家,到公共危機處理專員、環保權益維護者、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的動物保育大使和觀察員、古蹟研究員、文化推廣研究學者、愛滋病權益維護義工等。

他著有《噪音太多》《讀者》《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味道之第一宗罪》《味道之味覺現象》《味道之人民公社》《關鍵詞》《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我執》。也有部落格「梁文道文集」和臉書粉絲頁「梁文道文集」。

哇咧,看了他的經歷,才知道天下那麼大,自己視野那麼小。梁文道在香港出生後不久,因家庭當時經濟情況因素,父母不得不將他送到台灣外公外婆家照顧,中學時在台灣接受教育,15歲時才回到香港父母家。這樣的經歷,讓梁文道熟悉兩岸三地,他的視野不僅不是在香港、台灣島內,也不在中國閉鎖的內陸。《一千零一夜》談到經典時,有時候選用的版本或譯本,不僅限中國大陸的簡體中文版,有時候還用台灣的繁體中文版或台灣的譯本。

《一千零一夜》非梁文道的第一個讀書節目,他之前在鳳凰衛視主持過《開卷八分鐘》,也是個不媚俗的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鐘》已停播了,他現在主要是擔任《看理想》系列策劃人。原本去年底有廣告說今年初會推出賈樟柯的《雲遊》及楊照的《呼吸》,只是不知為何迄今仍未見蹤影。

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裡,用的是他對那些書的真摯感情在說的吧。我有不少唸文學的朋友,都說《一千零一夜》說得比她們在文學院裡絕大部分教授還好XD 在他談第二本書《被淹沒和被拯救的》,聽到那些死去和活著的人的苦難與救贖,我差點就潸然淚下了。其他讀書節目介紹的書,還不見得會去賣來看,可是看了《一千零一夜》,有些書我真的去買來讀。像是小時候讀過的《老人與海》,聽了梁文道的評析,重讀更有了豐富的味道。讀經典,尤其是文學經典,不是獲取其中的論點和知識而已,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沒有人能夠代讀那些經典,只有親身閱讀,才能有更深的體悟。

好的文學經典小說,創造了許多情景,讓我們置身在各種人物心理和處境當中,讓我們看到其他多樣的世界,思索人性的各種問題,豐富我們的情感生活。那些充滿苦難的故事,是我們大腦的挑戰,逼迫從安逸的舒適圈中跳出來回應。

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的心理學家David Comer Kidd和Emanuele Castano,進行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結果發表在頂尖科學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他們發現閱讀文學小說,可能能夠增強體察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有助於處理現實生活的複雜人際關係。文學小說經常給人留下較為廣闊的想像空間,常常需要去理解和揣摩角色的處境、感受、動機,並敏感地體察情緒的細微差別及其複雜性,從而提高社交能力。

關於經典,今年三四月在網路上有場大論戰,那是台灣師範大學舉辦2016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競賽活動,在今年三月中開出十本書,讓高中生研讀,參加考試競賽。這是經典書單:

1. 《烏托邦》托馬斯.摩爾著
2.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著
3. 《夢的解析》佛洛伊德著
4.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馬克思.韋伯著
5. 《第二性》西蒙.波娃著
6. 《東方主義》愛德華.薩依德著
7. 《第三種猩猩》賈德.戴蒙著
8.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米歇爾.傅柯著
9. 《自由論》以賽亞.伯林著
10. 《想像的共同體》班納迪克.安德森著


這個書單引發了許多討論,許多學者和部格客紛紛表示,這書單對高中生來說可能太難了,而且在沒有背景脈絡的情況下,其閱讀的困難度不僅高,也不易讀懂甚至會有誤解等等。更有人指出,開出經典的書單,是種文化霸權心態,憑什麼有些書就比另一些書還「經典」呢?

《一千零一夜》標榜是個讀經典的節目。今年誠品書店也推出「經典共讀計畫」,試圖為讀者選讀經典五百冊,今年三月先推出了一百冊,八月再推出一百冊,到了2018年三月推出最後百冊,這五百冊的書單是由大出版社編輯選出,這顯然是商業操作。那麼經典,是否真的存在呢?

我讀的書超級少,經典讀的更是少之又少,《一千零一夜》裡的書,我大多沒讀過。可是,我認為經典,是確實存在的。開出經典書單的人,無論是大作家還是大學者,並不見得完全主觀地認定哪些書是經典或非經典,這世界上的書很多,有些書就是被討論得遠比其他書熱烈很多,有些書就是被引用得比其他書多很多,有些書就是給人帶來更大的震撼。因此經典是社群中產生的,沒有一本書能夠在獨立存在於世就成為經典的,只有在許多有識之士在受其影響下,經典才成為經典。

針對那份台師大開出的經典書單,沒人置疑它們是否為經典,只是對高中生來說,難道沒有更適合的書單了嗎?整個書單只有《第三種猩猩》比較平益近人,但是其經典程度卻還不如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我才疏學淺,確實不夠資格和學識討論這個書單,不過只能說很不清楚開出書單的教授們是什麼樣的心態呢?如果這書單是針對大學生的比賽,應該不會有爭議,可是高中生能夠有足夠的能力認識這心些書嗎?我想,是誰來讀這些書,也是很重要的考量。

另外,經典是多元、開放、動態的,我不認為經典就只能雅不能俗,例如金庸小說當然是俗的,可是他形塑了多少了對武俠世界的認知,也被改編成多少電視電影了,雖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絕對是經典無誤。雖然,常看到一定要相輕的文人為經典書單吵成一團,但我反而認為不是不該列經典書單,而是更加要列,最好就是大家吵得愈熱鬧愈好,只要是熱烈的討論,讓更多讀書好奇去讀書,有什麼不好呢?

在現代人愈來愈少讀書的社會,《一千零一夜》能創造出不錯的成績,是很令人欣慰的。《一千零一夜》從原本一週三集改為每週一週四,一週兩集。到昨天為止,已播出了119夜,還有882夜才達成一千零一夜的目標,估計能再談至少三四百本經典好書,還能再做八年半。




這是《一千零一夜》截至昨天的節目提到的書單(希望能至少每個月更新):

2015-06-15期 第一夜:大亨小傳(一)
2015-06-17期 第二夜:大亨小傳(二)
2015-06-19期 第三夜:大亨小傳(三)
2015-06-22期 第四夜: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一)
2015-06-24期 第五夜: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二)
2015-06-26期 第六夜: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一)
2015-06-29期 第七夜: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二)
2015-07-01期 第八夜: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一)
2015-07-03期 第九夜: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二)
2015-07-06期 第十夜:人間詞話(一)
2015-07-08期 第十一夜:人間詞話(二)
2015-07-10期 第十二夜:人間詞話(三)
2015-07-13期 第十三夜:人間詞話(四)
2015-07-15期 第十四夜:情人(一)
2015-07-17期 第十五夜:情人(二)
2015-07-20期 第十六夜:先知(一)
2015-07-22期 第十七夜:先知(二)
2015-07-24期 第十八夜:衝突的策略(一)
2015-07-27期 第十九夜:衝突的策略(二)
2015-07-29期 第二十夜:大癲狂(一)
2015-07-31期 第二十一夜:大癲狂(二)
2015-08-03期 第二十二夜:大癲狂(三)
2015-08-05期 第二十三夜:生活與命運(一)
2015-08-07期 第二十四夜:生活與命運(二)
2015-08-10期 第二十五夜:生活與命運(三)
2015-08-12期 第二十六夜:生活與命運(四)
2015-08-14期 第二十七夜:生活與命運(五)
2015-08-17期 第二十八夜:傾城之戀(一)
2015-08-19期 第二十九夜:傾城之戀(二)
2015-08-21期 第三十夜:伊索寓言(一)
2015-08-23期 第三十一夜:伊索寓言(二)
2015-08-26期 第三十二夜:伊索寓言(三)
2015-08-28期 第三十三夜: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一)
2015-08-31期 第三十四夜: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二)
2015-09-02期 第三十五夜:擁抱戰敗(一)
2015-09-07期 第三十六夜:擁抱戰敗(二)
2015-09-09期 第三十七夜:擁抱戰敗(三)
2015-09-11期 第三十八夜:日本的思想(一)
2015-09-14期 第三十九夜:日本的思想(二)
2015-09-16期 第四十夜:伽利略傳(一)
2015-09-18期 第四十一夜:伽利略傳(二)
2015-09-21期 第四十二夜:伽利略傳(三)
2015-09-23期 第四十三夜:自私的基因(一)
2015-09-25期 第四十四夜:自私的基因(二)
2015-09-28期 第四十五夜:自私的基因(三)
2015-09-30期 第四十六夜:黑暗的左手(一)
2015-10-02期 第四十七夜:黑暗的左手(二)
2015-10-05期 第四十八夜:黑暗的左手(三)
2015-10-07期 第四十九夜:古文觀止(一)
2015-10-09期 第五十夜:古文觀止(二)
2015-10-12期 第五十一夜:古文觀止(三)
2015-10-14期 第五十二夜:第二十二條軍規(一)
2015-10-16期 第五十三夜:第二十二條軍規(二)
2015-10-19期 第五十四夜:第二十二條軍規(三)
2015-10-21期 第五十五夜:四世同堂(一)
2015-10-23期 第五十六夜:四世同堂(二)
2015-10-25期 第五十七夜:四世同堂(三)
2015-10-28期 第五十八夜:法官和他的劊子手
2015-10-30期 第五十九夜:拋錨
2015-11-02期 第六十夜:威廉·退爾(一)
2015-11-04期 第六十一夜:威廉·退爾(二)
2015-11-06期 第六十二夜:神義論(一)
2015-11-09期 第六十三夜:神義論(二)
2015-11-11期 第六十四夜:神義論(三)
2015-11-13期 第六十五夜:神義論(四)
2015-11-16期 第六十六夜:一九八四(一)
2016-11-18期 第六十七夜:一九八四(二)
2015-11-20期 第六十八夜:一九八四(三)
2015-11-23期 第六十九夜:汪曾祺小說經典(一)
2015-11-25期 第七十夜:汪曾祺小說經典(二)
2015-11-27期 第七十一夜:鐵皮鼓(一)
2015-11-30期 第七十二夜:鐵皮鼓(二)
2015-12-02期 第七十三夜:國史大綱(一)
2015-12-04期 第七十四夜:國史大綱 (二)
2015-12-07期 第七十五夜:國史大綱(三)
2015-12-09期 第七十六夜:國史大綱(四)
2015-12-11期 第七十七夜:英國大憲章(一)
2015-12-14期 第七十八夜:英國大憲章(二)
2015-12-16期 第七十九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2015-12-18期 第八十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
2015-12-21期 第八十一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
2015-12-23期 第八十二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
2015-12-25期 第八十三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五)
2015-12-28期 第八十四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
2015-12-30期 第八十五夜:聖誕頌歌(一)
2016-01-01期 第八十六夜:聖誕頌歌(二)
2016-01-04期 第八十七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
2016-01-06期 第八十八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二)
2016-01-11期 第八十九夜:干校六記(一)
2016-01-13期 第九十夜:干校六記(二)
2016-01-18期 第九十一夜:李爾王(一)
2016-01-20期 第九十二夜:李爾王(二)
2016-01-25期 第九十三夜:風流賽義德(一)
2016-01-27期 第九十四夜:風流賽義德(二)
2016-02-01期 第九十五夜:想像的共同體(一)
2016-02-03期 第九十六夜:想像的共同體(二)
2016-02-11期 第九十七夜:鄉土中國(一)
2016-02-18期 第九十八夜:鄉土中國(二)
2016-02-22期 第九十九夜:燭燼(一)
2016-02-25期 第一百夜:燭燼(二)
2016-02-29期 第一百零一夜:美術、神話與祭祀(一)
2016-03-03期 第一百零二夜:美術、神話與祭祀(二)
2016-03-07期 第一百零三夜:臺北人(一)
2016-03-10期 第一百零四夜:臺北人(二)
2016-03-14期 第一百零五夜:阿城精選集(一)
2016-03-17期 第一百零六夜:阿城精選集(二)
2016-03-21期 第一百零七夜:老人與海(一)
2016-03-24期 第一百零八夜:老人與海(二)
2016-03-28期 第一百零九夜:老人與海(三)
2016-03-31期 第一百一十夜:江南逢李龜年
2016-04-04期 第一百一十一夜: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
2016-04-07期 第一百一十二夜: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二)
2016-04-11期 第一百一十三夜: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一)
2016-04-14期 第一百一十四夜: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二)
2016-04-18期 第一百一十五夜: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
2016-04-21期 第一百一十六夜:源氏物語(一)
2016-04-25期 第一百一十七夜:源氏物語(二)
2016-04-29期 第一百一十八夜:源氏物語(三)
2016-05-02期 第一百一十九夜:玫瑰的名字(一)
2016-05-05期 第一百二十夜:玫瑰的名字(二)
2016-05-09期 第一百二十一夜:愛與黑暗的故事(一)
2016-05-12期 第一百二十二夜:愛與黑暗的故事(二)
2016-05-16期 第一百二十三夜:看不見的城市(一)
2016-05-19期 第一百二十四夜:看不見的城市(二)
2016-05-24期 第一百二十五夜:曾經有個國家 Once Upon a Country(一)
2016-05-26期 第一百二十六夜:曾經有個國家 Once Upon a Country(二)
2016-05-30期 第一百二十七夜:西方世界的興起(一)
2016-06-02期 第一百二十八夜:西方世界的興起(二)
2016-06-06期 第一百二十九夜:費馬大定理(一)
2016-06-09期 第一百三十夜:費馬大定理(二)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