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文明、藝術、科學的雨






今天窗外望出去,天氣是陰雨綿綿。原本中午和傍晚趁雨稍停,出去買點吃的,結果不約而同地遇到突如其來的雨,兩次淋成落湯雞回家。

在南港生活了六年了,早該習慣陰雨連綿的天氣了。除了夏天,一年三個季節裡,常常整個台北市都是好天氣時,南港就陪同汐止、基隆一同漂起雨來。有時候漂著小雨,我們都戲稱那叫做「濕氣」,不算是雨。據說中研院選址在南港,是因為胡適院長覺得南港煙雨朦朧,有他家鄉的感覺。

台灣天氣多變,不如熱帶那麼穩定,在馬來西亞,大多日子天天就固定來場午後短暫雷陣雨;從前在北加州唸書,通常整個夏天都一滴雨不下,土地乾得裂開,草原上的草也會都枯黃,可是一到秋冬下起了雨,綠草就趁機從土裡冒出,歡樂地迎接秋冬,到處綠意盎然。這種地中海氣候,讓許多從溫帶長大的人,剛來加州時很錯亂,因為在溫帶地區,一般秋冬是枯黃的景象,夏天才迎來綠意盎然。

我比較喜歡戶外活動,所以不愛雨天,除了上班日例外,反正天氣再好又無法痛快地去河濱騎車。可是,我最愛的一個成語是「晴耕雨讀」,人生就是如此,何必要為完全無法掌控的外在因素而困擾自己呢?晴天出外運動,雨天在家讀好書,同樣令人愉悅。

除了沙漠裏,很少地方一滴雨也沒下。即使是沙漠,連地表上最乾燥的加州死谷,今年初也迎來了雨水,整個死谷開滿了黃的、紫的小花,風景漂亮極了。




其實,在2005年,我們在加州唸書時,就有幸遇到死谷百年來的大雨,趁機去遊歷了一趟。





那裡還有個奇觀,就是有一㮔稱為鹽鱂(Cyprinodon salinus,Death Valley pupfish)的漂亮小魚,屬於輻鰭魚綱鯉齒目鯉齒亞目鯉齒鱂科,牠們的魚卵可耐高溫和極度乾燥(死谷國家公園夏天白天通常都有攝氏50幾度),埋在沙子底下的魚卵,遇到夠多的水就會快速孵化(據說只要挖一點沙回去倒到魚缸就會看到小魚孵化),小魚快速長大後,會懂得魚生苦短的道理,天天尋歡交配,趕緊生育下一代來迎接下一個未知的雨季。








雨水,可能帶來生命的雀躍,可是濕答答的感覺卻也令人不好過,從昂貴的Gore-Tex產品之暢銷可見一斑。太潮濕也會是細菌、真菌的溫床。當然,不管是喜歡大晴天還是下雨天,都是我們人類自尋的煩惱,大自然中,雨就只是地球水的循環的一個正常不過的現象而己。但雨,除了是天上落下的水,還會是什麼呢?

這本好書《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Rain: A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就是要告訴我們,雨在文明、藝術和科學中,種種不同的豐富面向。《雨》用優美的文筆,讓我們不僅瞭解在文化上,我們如何看來雨,還有在科學上,我們如何瞭解雨,也帶我們去看窺看人們如何還要改變雨。

如果沒有四十億年前填滿海洋的傾盆大雨,我們的地球就不會成為藍色星球,而會是像是火星或水星那樣雖然有水,但無雨而仍是孤寂的行星。雨澆灌了維繫人類文明的農田,各文明都有祈雨的儀式,甚至不惜犠牲無辜性命。而《雨》作者辛西亞‧巴內特(Cynthia Barnett),述說了許多趣的文化現象,包括在英國這個常常陰雨連綿的國家,雨具和雨衣的有趣時尚史。

下了雨之後,會有種令人熟悉的雨的味道,那是當雨落在土壤時,會釋放被困在液體中的氣溶膠(aerosols),與土壤中的細菌與植物油脂作用,散發出大家所謂的「雨後清新的味道」(petrichor)。這是最近的科學解釋,可是過去人們也嘗試著把雨天的氣味,放入香水和洗衣精等等之中而作了不少努力呢!

雨,當然是天上落下的純水,可是《雨》還描述了一些驚世駭俗的怪雨,從顏色詭異的雨水,到千奇百怪的東西都有可能。巴內特為了探訪各地雨鄉,除了在美國穿梭,也遠到印度東北的梅加拉亞邦的一個村落乞拉朋齊(Cherrapunji)去探訪據說是地表上,雨量最豐沛的地方。當地是世界上曾經在一年和一月內降水最多的地區,有「世界雨極」之稱。




讀了《雨》,不管原本喜不喜歡雨天,從此之後會對雨另眼相看了呢!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