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一再被賣掉的未來






我們如何確保我們為後代子孫留下永續的環境、經濟和社會遺產?這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不過英國經濟學家黛安‧柯爾( Diane Coyle)在《被賣掉的未來:拚經濟,不該拚掉我們的未來》The Economics of Enough: How to Run the Economy as If the Future Matters)接受了這個挑戰。她要呼籲的是,我們在做決策時,必須更加把對未來的發展當一回事。

柯爾表示,現在世界各國解決經濟問題的方式,仍是大力地向未來借貸。我們已借用大量來自未來的自然和人力資源,為養老金、醫療保健和其他福利的作出重大的承諾,使得我們的子孫未來的生活水平會降低,他們不僅要償還龐大的債務,還要生活在環境的不定時炸彈中。

拜全球銀行體系近乎崩潰所賜,帶來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迄今也過了六年了,陰影仍舊存在。儘管出盡了各種經濟工具法寶,英美GDP還沒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可是,柯爾提醒我們,金融危機只是我們所面臨的許多經濟挑戰之一。更要緊的是,自然環境中的不穩定。世界人口膨脹的大量消費需求,繼續把已緊綳的地球資源繼續壓搾。西方各國政府面對已經老化的人口,還對大銀行進行紓困,而代價卻要讓已經負擔沉重的子孫來面對。

廿世紀中葉,貧富之間的差距實際上減少了。現在,這個狂歡早已結束了。經濟繁榮主要獲益的是少數富人,他們已經高額的薪資還加上鉅額分紅,而中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一直在下降。不平等的現象在美國和英國普遍地存在,在台灣也日益擴大。此外,經濟增長的不均衡分配,構成社會互助信任的社會資本日漸腐蝕。西方經濟體只能通過持續的信貸,大量流入來自像中國這樣的貧窮國家,繼續剝削自然資源和從未來借貸。她認為這場危機本質上是信任的危機,尤其是我們看各國領導人不僅未能馴服魯莽的金融霸主,還乖乖成為他們的侍者。

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性的更大的問題是另一種挑戰。我們以極快的速度利用天然資源,我們輕易就能發現消耗海洋魚類資源,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造成水資源短缺和氣候變遷。

我們是否應該放棄對經濟增長的追求?當我們已經達到了富足的生活,我們仍然要追求不永續的發展嗎?我們怎樣才能克服這些挑戰,為未來積極創造和提供資產?很多人認為我們不懈的追求更高的經濟增長,緊盯著GDP的統計數據,造成了我們目前的嚴峻形勢。

研究發現,當年收入達到15,000鎂以上,就到達一個飽和點,更多的收入也不會帶給我們帶來任何額外的幸福。因此,有人主張由經濟政策的任務應該改為對幸福極大化,而不是追求更多的GDP成長。那麼,只要我們對過度消費的欲望能終止,我們增加的債務,以及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壓力,將變得更能夠受到控制。

只是事情沒這麼簡單。柯爾在《被賣掉的未來》指出,這是一個謬誤,在經濟衰退時期,人民也變得更不快樂。柯爾並非激進的環保主義者,她並不認為經濟成長不該追求,而我們應用幸福指數來代替。因為她指出,更新的研究顯示經濟成長和幸福感是其實正相關的。在繁榮的國家的人民獲得更多選擇,和接觸更多精神生活的活動,經濟成長使他們能夠擁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柯爾表示,一旦清楚看見社會不會持續繁榮進步,民眾便會感到焦慮,並表現出哀莫大於心死的態度。

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樣的變化來避免災難呢?或者對我們的經濟挑戰至少有一些合理的解決方案?《被賣掉的未來》提出 「剛剛好經濟學」,認為我們需要更好的測量方法。如果我們的政策是基於我們對的經濟和更詳細和更深入的瞭解,那麼我們就能夠制定出考慮子孫後代的政策目標。 未來政府債台只會越來越高、福利卻越來越差。享受不到福利的人民,為何要繼續繳高額稅款?

還是要拚經濟,但不能只看GDP。為此,作為經濟成長的主要指標,GPD本身需要大幅的修訂。經濟活動統計數據需要考慮到商品和服務的人力和社會資本變化,加入健康、教育、環境、就業、購買力和其他條件。《被賣掉的未來》指出, 因此要能夠盤點各國的「綜合財富」,努力儲蓄未來。一國資產除了「現金流量表」(每年的產值與支出),還要看「資產負債表」,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本。只拚GDP就會太注重市場效率,太注重市場效率就會導致貧富差距、衍生社會問題。 過度的經濟成長只會讓財閥更富有。有錢人會更有錢,有錢人之外的人呢?只會變窮。

我們日趨複雜的社會更需要信任來維繫,因此柯爾認為,需要扭轉信任的下降,通過恢復道德作為建制的核心,包括在市場、政治組織、家庭和企業 ,重拾共同價值觀以前在西方社會的功能。

不僅是在西方國家,貪婪之風會助長高額薪資和分紅(甚至在闖禍後仍掠奪納稅人的紓困金來自肥),在台灣無所不用其極地炒房炒土地,也導致所得差距不合理地擴大。而技術官僚只看數字甚至美化數字掩飾數字以討好一心只求好的長官,讓經濟數字和實際狀況背離,創造無感經濟,當人民怒吼時,又一再宣稱數字是美好的,責怪人民只會抱怨把責任推給他人。

柯爾認為,關於「自由市場」或「干預」的辯論,主導政治和政策好幾十年,卻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既需要運作良好的市場和有效的政府,市場運作最好的時候,政府運作就良好,反之亦然。政府失靈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實,不僅在政府無力改革其金融體系,而且也無法維持財政紀律,更甭提減少經濟不平等和有效地治理經濟市場。柯爾指出,我們需要解決的市場失靈的機制,徵求公民的支持和投入,同時考慮到子孫後代的福祉。

柯爾指出,所有的環境與經濟問題,都是政治問題,然而在一些西方國家,政治人物已失去人民的信任,導致人民對政治冷漠,但這麼做的結果,只是讓自己被剝削得更凶!《被賣掉的未來》提出,改變政府制度,從網路參政做起。許多歐洲年輕人已經開始架設網站監督政客的言行,台灣也有「沃草」和「g0v.tw」等青年架設的網站監督國會和政府。我們如果不影響政治,民主政治就會被有錢人綁架,再回過頭來綁架我們。我們還需要揭露政府的真實債務,鼓勵個人儲蓄,對分紅和資本利得徵高稅額。 


《被賣掉的未來》也討論了,我們如何能夠確保個人把他們對未來的福祉的責任給內化。為此,《被賣掉的未來》也探討了公平和利他主義的概念,並根據心理學和演化生物學的基礎的研究,指出這些互相關懷之心是與生俱來的。儘管如此,我們對自然資源的貪得無厭卻不像是利他主義所鼓勵的。因為我們如何塑造為人類社會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這也端看我們對留給未來子子孫孫的遺產,對我們而言有什麼樣的價值。

柯爾表示,我們能否還能對未來給予足夠的重視,取決於教育的成功與否。如果我們可以教導小孩的同情、互助和耐心的原則,那麼我們就可以使他們具有遠見,去擁抱和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以及所有未來世代的利益。

雖然《被賣掉的未來》是寫給英美人士看的,不過裡頭的許多問題,也是台灣擁有,或者將步入的後塵,也值得台灣公民來思考。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