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切(Che)

Che Guevara

Che Guevara






上週六去台北信義威秀一口氣K了切‧格瓦拉的兩部曲--《切:28歲的革命》CHE: The Argentine)和《切:39歲的告別信》CHE: Guerrilla)。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是舉世聞名的革命家。他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我一開始會知道這號人物,也是因為有朋友穿了印了他的肖像的T恤。那樣的T恤在象徵反叛精神的加州柏克萊街頭攤販更是到處可見。

Che Guevara


老實說,我原本其實是非常討厭切‧格瓦拉的,原因有兩個:一、他似乎成了想要叛逆的年輕人盲目的偶像崇拜;二、他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在我粗淺的認知中,這類人物在所謂的革命時殺人如麻,在革命成功後卻貪圖榮華富貴,壓迫平民侵害人權,最後反而成了人民要革命掉的貪腐濫權者。

有關切‧格瓦拉的最有名電影,當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不過既然我那麼厭惡切‧格瓦拉,我當然是不屑去看這部電影的,雖然我的政治立場是中間偏左的,而且我也會欣賞切‧格瓦拉在周遊南美列國後,在深刻地體認到貧富不均及各種社會上的不公不義後激發的革命情操,以及他放棄舒適的生活而投身叢林艱苦成戰的勇氣和決心。

既然我原本那麼不屑切‧格瓦拉,為何還願意花錢進電影院,花近五個小時觀看《切:28歲的革命》CHE: The Argentine)和《切:39歲的告別信》CHE: Guerrilla)?原因非常簡單,當然不是美國時間太多,因為我已經不在美國了XD 而是因為,這兩部曲的導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及主演切‧格瓦拉的演員班尼西歐‧狄奧‧托羅(Benicio Del Toro)分別是我最喜愛的導演和演員!

Steven Soderbergh和Benicio Del Toro合作的電影《天人交戰》(Traffic)是我心目中百看不膩的經典!Steven Soderbergh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導演,他能拍出很有深度的電影,他1989年的經典作品《性、謊言和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榮獲當年法國坎城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最佳影片金棕櫚獎(Palme d'Or),還激發了九十年代的獨立製片運動;2001年其兩部經典作品《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以及《天人交戰》均獲得最佳影片的提名,最後憑藉後者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這在奧斯卡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他也能拍出叫好叫座的商業片,他的《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也是箇中經典。Benicio Del Toro是一位很有個性的演員,他在2008年第61屆坎城電影節就憑這兩部曲榮獲最佳男主角獎。

Benicio Del Toro榮獲最佳男主角獎,是實至名歸的。他在電影中的表現有多出色呢?降說好了,我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到信義威秀影城一口氣從早上11點30分到下午3點45分一口氣把兩部曲K完後,就晃進誠品書店。在誠品書店展有幾部和切‧格瓦拉有關的書籍,還有播放電影預告(我就是在那得知電影上映的消息),那些書有《古巴革命紀實》Pasajes de la guerra revolucionaria)、
《玻利維亞日記》El Diario del Che en Bolivia)、《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Latinoamericana: Un Diario Per Un Viaggio in Motocicletta)、《切.格瓦拉:卡斯楚回憶錄》CHE: A Memoir by Fidel Castro)、《Che語錄》《切.格瓦拉之死》和《切.格瓦拉畫傳》。

我在看完電影後翻閱那幾本書籍,很驚訝地發現Benicio Del Toro飾演的切‧格瓦拉和書中附的歷史照片中的切‧格瓦拉,簡直就是神似到傻傻分不清楚的地步了!也因為切‧格瓦拉實在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人物,Benicio Del Toro和我一樣,原本認定切‧格瓦拉是一個壞人。他在詮釋這個充滿爭議性的角色前,花費了七年研究切‧格瓦拉的生平,還親自會見了切‧格瓦拉身邊周遭的親友及戰友,發現大家都切‧格瓦拉的評價和讚美都是相當一致的。

Che Guevara


在觀看電影前,稍作了些功課,才知道切‧格瓦拉原來並非那種在革命成功後腐化掉的共產黨高幹。切‧格瓦拉在古巴革命成功後,被任命為高官,曾擔任央行總裁、工業部長等要職,並於1962年代表古巴參與第19次聯合國大會。

在古巴擔任高官期間,切‧格瓦拉抵制官僚主義,生活節儉,並且拒絕給自己增加薪水。他從沒上過夜總會,沒有看過電影,也沒去過海灘。一次在蘇聯一位官員家裡做客時,當那位官員拿出極昂貴的瓷器餐具來招待切‧格瓦拉時,他對主人說:「真是諷刺,我這個土包子怎麼配使用這麼高級的餐具?」同時切‧格瓦拉周末還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比如在甘蔗地或工廠里勞動。

後來,切‧格瓦拉與卡斯楚在諸如對蘇關係、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問題上的分歧日趨嚴重。不久他辭去了自己的職務,在給卡斯楚寫的告別信中表示,他對單一的蘇聯模式感到不解和失望,對社會主義的前途感到憂慮,因為他發現不少的革命者都是在豪華的汽車裡、在漂亮的女秘書的懷抱里喪失了往日的銳氣。

所以,為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他只能選擇戰鬥,選擇一個鳳凰涅盤式的壯美結局,為防止個人行為對古巴的不利,放棄了古巴公民身份。4月1日他乘飛機離開了古巴,前往剛果。

切‧格瓦拉依序前往剛果金夏沙及玻利維亞煽動革命,前者失敗,而格瓦拉到了玻利維亞後,他的哮喘經大幅惡化,他被當地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協助的軍隊逮捕,並遭處決。

Che Guevara


切‧格瓦拉死後,隨著他的屍體的照片的傳播,切‧格瓦拉的事跡也開始廣泛為人所知。全球範圍內發生了抗議將其殺害的示威,同時出現了許多頌揚他,和記錄他生平以及死亡的文學作品。即便是一些對切‧格瓦拉共產主義理想嗤之以鼻的自由人士也對其自我犧牲精神表達了由衷的欽佩。

切‧格瓦拉之所以被廣大西方年青人與其他革命者區別對待,原因就在於他為了全世界的革命事業而毅然放棄舒適的家境。當他在古巴大權在握時,他又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了高官厚祿,重返革命戰場,並戰鬥直至犧牲。

特別是在60年代晚期,在中東和西方的年輕人中,他成為一個公眾偶想化的革命的象徵和左翼政治理想的代名詞。一幅由著名攝影師阿爾貝托‧科爾達(Alberto Korda,1928-2001)在1960年為切‧格瓦拉拍攝的生動的肖像照片迅速成為廿世紀最知名的圖片之一。

Che Guevara


雖然切‧格瓦拉被許多人視為英雄,但他的反對者們認為切‧格瓦拉熱衷於處死古巴革命的反對者。這些批評家聲稱切‧格瓦拉本人應該對古巴監獄中數百人受酷刑和被處死,以及他領導的古巴革命武裝控制或造訪過的地區許多農民被謀殺之事負責。他們也相信切‧格瓦拉是一個拙劣的戰術家,而不是一個革命天才,他從沒取得過一場有記錄的戰鬥的勝利。

和大部分傳記電影不同,Steven Soderbergh只選擇呈現,除了革命前的摩多車日記外(因為那已經有經典好片了),切‧格瓦拉生命中最重要的幾段時光:古巴革命、聯合國大會演說及玻利維亞遊擊戰,不過雖然只有短短幾段故事,不過劇本還是太長了,讓他決定把電影分成兩部來拍,於是就成了《切:28歲的革命》《切:39歲的告別信》兩部曲,片長總共約四個半小時。這兩部曲中,Steven Soderbergh決定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切‧格瓦拉的生命,所以兩部電影的步調和色彩都迴然不同。

《切:28歲的革命》基本上是用好萊塢的正統拍攝手法,色調偏樂觀的黃綠色;而《切:39歲的告別信》中,攝影機是手握拍攝的,而色調偏陰沉的藍綠色。電影所參考的切‧格瓦拉兩本著作
《古巴革命紀實》Pasajes de la guerra revolucionaria)和《玻利維亞日記》El Diario del Che en Bolivia),基本上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前者是充滿遠景而樂觀的,後者是沒有整理過的碎碎唸日誌。

看完這兩部史詩電影,我想切‧格瓦拉是英雄還是混蛋,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一個真真實實為愛而革命的人,而且實際改造並深刻影響後世的人。或許革命可能是一種盲目的極端,不過在正常的政治手段都無效時,或許只能走上最極端的手段:砍掉重練!

切‧格瓦拉的一生不管光不光彩,是革命天才也好,還是拙劣的戰術家也好,他只不過是一個不能安分享樂的人,是一個太過有天真理想抱負的人,一個在這個真實的世界中無法虛假地存在的人。


相關網站:

《切:28歲的革命》(CHE: The Argentine)和《切:39歲的告別信》(CHE: Guerrilla)中文官方網誌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